偏旁与部首的区别
相传仓颉在皇帝手下当官的时候创造了汉字,先是由简单的模仿事与物创造的图案符号来表示的字经过岁月长河,不断完善改进慢慢演变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方形汉字。因为当时的仓颉是根据模仿东西的实际外型来创造出符号或者图案,所以我们的汉字看字就知道什么意思,就是所谓的象形字,比如水字最初的样子是三条弯弯的线条来代表流水。后来有了系统的规划分类,让每一个汉字都有规律可循,方便记忆与书写。古时候的人们把具有左右结构的称为合体字,有的合体字有两个或者有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又把组成合体字的左边结构称为“偏”,右边结构称为“旁”,偏旁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形旁,二是声旁。这里有一个误区是,很多人会把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以为是一回事是一个意思,其实这两者虽然有着某些联系,但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首先,什么是部首呢?一般来说部首的表面意思就是一部之首,它是指汉字在某些结构上有相同之处的部分,有规律可循的部分。可以在《说文解字》中查到,这是为了更加方便系统化的在字典中查阅到一个字,把同一部首的放在一起,这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某些有着相同结构的部分是属于同一范畴。不然那么多的汉字,不做一个归类的话,查找起来很困难。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简单的说就是部首是为了方便编排而生。其次,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说,偏旁里有的是部首,比如说,“火”它是一个偏旁,它还是“炎”“烧”“炼”的部首,但部首就是部首,不是偏旁,所以,这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意思。
在偏旁里,部首的数量很少我们常用的不超过两百多个。部首大部分是取自形声字的形旁,以此来表示么每个字的在一定范畴内的相近意义。举个例子,“土”部的字“地”,“埋”等大多数都是与土有关的。当然也有少部分特殊例外的,它并没有在一定范畴有什么意义,比如说:“乙”、“丿”、“乛”、“乀”、“丶”等,后来《新华字典》等汉字查阅工具书为了更加方便查阅这些在同一范畴没有什么代表意义的没有形声的部首,把他们加以改进后加入字典,比如说把“水”和“氵”分成两个不熟,这样就更加详细而方便大多数查阅了。而且同一个字还可以分别收入几个部首,所以《新辞海》和《新华字典》主要从主观的实际字形来分部首,不再是拘束于以前的以同形字而归纳在一起。说起字典和辞典的编写,从古至今还有一段演化历史。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被称为“辞书之祖”。还是古代典籍《十三经》中的一种,收集了非常多的古代汉语词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全书收录了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所以我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啊。
最后,说了这么多,总结以上说的就是,只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都可以成为偏旁。而部首是偏旁中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人们在编排的时候发现规律,利用偏旁从字形上来给汉字分部归类,因为这部分的偏旁位于各个部分的首位,给它们起了另外一个名称为部首,以此来更加详细的划分,所以只需记得一个关键点,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可混为一谈哦。